摘 要:隨著偶國發展階段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技術交叉復雜性、產業演進復雜性、職業認知復雜性日漸突出。深化產教融共贏為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造的壹項重大舉措,面臨著政府主責尚未全面體現,校企之間主體價值、融合機制存在鴻溝,教師勝任力缺乏等矛盾。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各主體應厘清產教多樣資源融合復雜性、增強需求導向驅動下產教融合主體主動適應性,進而統籌協調實現產教融合異質主體協同聯動,激活政府主責、院校主導、公司主體、教師主力,實現復雜多元主體關系重塑。
开云手机在线登入 , 开云体育登录 , 开云手机平台开云线上登录 , 开云手机在线官网 , 开云手机网页登陆 , 开云网址登录 , 开云体育在线登录 , 开云手机登录 , 开云官方在线入口 , 开云体育网站 , 开云体育在线 , 开云体育官方 , 开云手机登录入口 , kaiyun.com平台 , 开云在线登录官网 , 开云kaiyun官网入口 , www.kaiyun.com.com , 开云体育在线登录 , 开云体育手机登录 , 开云手机在线登入 , www.kaiyun.cn免费网站入口 , 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app , , 开云体育网址 , 开云kaiyun网页版 , 开云kaiyun网页版登陆 , 开云体验app官网入口登陆入口 , 开云网页版入口手机版 , 开云kaiyun网页版登陆 , kaiyun网页登录入口 , 开云手机入口官网 , kaiyun体育官网登录网页入口 , kaiyun.con , www.kaiyun , 开云app手机在线登录 , 开云体育网页版 , 开云体育网页版 , kaiyun , 开云体育在线入口 , 开云线上登录 , 开云在线登录 , 开云体育网页 , 开云在线登陆入口 , 开云中国 , kaiyun官方网站 , 开云手机在线登录官网入口 , 开云体育入口 , www.kaiyun.com , 开云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 www.kaiyun.cn , 开云手机网页 , 开云体育网址 , 开云kaiyun官网 , 开云体验app官网入口 , 开云app在线入口 , kaiyun开云官方网站 , 开云体育登录 , 开云手机在线登陆 , 开云ty官网 , 开云官方官网 , 开云官方网页入口 , 开云官方登录网站 ,
作者簡介:方益權,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法學博士。
基金工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大工程“高校與地方行業公司共贏新機制研究”(VJA230009);教育部2023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壹般工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新技術應用型專業人士培養研究”(23YJA880030)
摘 要:隨著偶國發展階段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技術交叉復雜性、產業演進復雜性、職業認知復雜性日漸突出。深化產教融共贏為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造的壹項重大舉措,面臨著政府主責尚未全面體現,校企之間主體價值、融合機制存在鴻溝,教師勝任力缺乏等矛盾。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各主體應厘清產教多樣資源融合復雜性、增強需求導向驅動下產教融合主體主動適應性,進而統籌協調實現產教融合異質主體協同聯動,激活政府主責、院校主導、公司主體、教師主力,實現復雜多元主體關系重塑。
壹、現實映射:多重復雜性詮釋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構建的時代內涵
深化產教融合是壹個系統性工程,具有復雜性、交叉性、綜合性等特點。特別是在新發展階段,產教融合在校企技術知識網絡構建、新舊產業結構交替、職業演進疊代等現實因素影響下,亟須在技術驅動、知識共享、模式創新上與區域經濟社會展開“互動”,體現職業教育“適應性”。
(壹)技術交叉復雜性引發深化產教融合系統連鎖反應
科技創新決定著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強大支撐。[2] 隨著“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創造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3] 科學技術已經在時空多尺度多層次上全面進入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雙重復雜疊加時代,數字技術帶來的人機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並映射到職業教育各個層面,引起專業人士培養、研究創新、社會服務等活動的壹系列連鎖反應。但是數字化全面突破、科技自立自強的過程不僅需要拔尖創新專業人士的基礎性引領,還需要壹線工程師和技術技能專業人士來實現創新成果的現場轉化和應用。深化產教融合需通過職業院校與行業公司在功能和資源方面融合與互補,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產業技術發展前景,將辦學理念與技術變革思路相融,實現教育教學內容與技術應用的契合,提升專業人士培養質量、形成技術溢出效益。
(二)產業演進復雜性推動深化產教融合、破解共贏壁壘
現代產業的變革導致社會內部分工的重塑。數字經濟時代,生產格局網絡化、分布式發展,商品個性化定制使得職業教育肩負著推動“中國制造”走向“優質制造”和“精品制造”的歷史職責。[4] 職業院校,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通過面向區域內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要求開展部分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究,將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科技“生產力”,可推動和引領區域經濟社會技術創新和技能提升。“產教融合”正是基於學校與公司間的共贏,連接學校教育教學過程與公司生產流程,集教育教學、生產勞動、素質培養、技能提升、科技研究、公司管理和社會服務於壹體的行為或過程,通過教育行為對接產業發展,打破產與教之間的障礙和分歧,形成學校與公司間系統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專業人士的共識,構建學校與公司之間雙向互動和融合的深度共贏體系。
(三)職業認知復雜性期盼深化產教融合、實現價值回歸
智能化技術對現代職業所帶來的影響不囿於舊職業的消亡、新職業的產生,更交雜著職業結構的變革。對於職業教育而言,職業是教育目標、手段及模式的載體,決定著包括產教融合在內的組織內活動的基本內容定位和核心發展邏輯。現有職業從技術性操作為主導向認知性提升轉變,崗位也從操作型向技術型延伸。技術技能型專業人士工作時需要應用的科學知識越來越多,導致“技術紅利與社會風險同在,智能增強與認知盲區共存,技術賦能與功能異化並現,人本身的局限性與科技的不確定性交互影響”。[5] 因此現代職業教育的實質是“面向職場需求”的專業教育,需滿足“學生求職和職業生涯發展的需求、產業對專業專業人士的需求、國家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人才資源創造需求”。[6] 深化產教融合正是通過產業組織與教育組織的融合,生產活動與教育活動的結合,將培養具有單壹技能的人轉向培養具備工匠意識、創新思維、工程業務和復合技能的“全面發展的人”,以體現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整體適應。
基於環境多重復雜性分析,產教融合是職業院校內涵創造和類型教育適應性得以體現的不可替代方式,也是職業院校專業人士培養模式變革的基礎和必由之路。職業院校和公司需要在政府的宏觀指導下“有機地將教學與平臺、理與實、方法與內容緊密地結合起來,有效破解職業教育校企共贏、工學結合兩張皮的瓶頸”。[7] 然而在深化產教融合過程中出現的諸如多方主體相關權利義務如何厘清、相關合法權利如何得到有效保護、相關的成本如何得以合理分擔、所涉知識產權的權屬如何進壹步明晰、國有資產如何得到有效保護、教育系統與產業系統的共贏層次如何進壹步深化、多方主體共贏的風險如何防範和分擔等問題,仍未能得到根本解決。由此,壹方面造成職業院校對產教融合政策理解不到位,對公司需求把握欠精準,對擔責追責有顧慮的“外熱內冷”被動應對現象;另壹方面致使公司將考量共贏成本補償機制置於首位,在激勵機制不落地、學生留用不確定、技術技能吸收不穩定、職業院校科技創新供給業務偏弱的語境中持“外冷內熱”的旁觀者與“開盲盒”矛盾心態。加之現行教育系統實施標準性、普適性的管理體系,造成地方、院校在產教融合中受到的約束較多,區域性特色難以體現;校企深化產教融合點對點的局部性、階段性共贏方式居多,推進產教融合呈路徑依賴態勢,有悖於將“產教融合、特色辦學”作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原則。而從制度規範性角度分析,偶國產教融合規範性文件的數量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可以歸結為壹種“自偶復制與自偶維持”的過程,並未很優地激發與時俱進的制度創新並發揮應有的制度效應,主要表現為某些產教融合規範性文件中,產教融合相關目標逐漸偏移,功能趨於定式化,政策日趨呈現出壹種制度固化的傾向,產教深度融合在壹定程度上受制於其制度的“內卷化”傾向而發展緩慢,即呈現出立法滯後、制度功能定式化、制度內容復雜化和精致化等特征。[8]
二、理論闡釋:復雜適應理論與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互契適配
產教融合是職業院校、行業公司、政府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行為。其多元主體具有資源異質、規則多樣、價值多重的屬性,在特定經濟社會環境中交互形成特殊場域,參與產教融合實踐共同造就了主體的復雜關聯狀態。面對諸多問題,將深化產教融合投射在復雜適應系統“適應性造就復雜性”的理論視閾,有利於厘清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理論路徑從而進行實踐突破。
(壹)產教多樣資源融合的復雜適應性體現
適應性是壹個生態學名詞,指生物體與環境表現相適應的現象,復雜性則是社會演進過程的基本特征之壹。[9] 雜適應性理論(Complex Adaptive System,簡稱CAS)認為系統演化的動力本質上來源於系統內部,微觀主體的相互作用生成宏觀的復雜性現象。其將“復雜”歸因於特定動態互動網絡系統整體演進無法由其中的個體行為預測[10],但是系統中的個體和整體行為能夠根據微觀或者集體事件的變化而進行異質資源融合,以便更優地在客觀環境中生存。“適應”則將系統中的個體(元素)視為具有適應業務的主體,主體具有目的性、主動性和適應性,能夠與環境以及其她主體進行主動、反復的交互作用。[11] 各主體亦是資源的集合體,其交互作用本質上是特定規則下資源集合的延伸[12],主體的適應性行為生成在壹定程度上受異質性資源影響。[13] 各行動主體在主動探索系統內外部的資源信息、根據規則調整組織結構及行動模式中實現新資源持續湧現[14,15],面對復雜主體和環境做出適應性改變。[16]
產教融共贏為政策、教育、產業協同推進的微縮行動場域包含院校、公司、政府的教育、研究、生產、行政等多樣性活動,是壹個高度復雜的生態系統。院校、公司、政府等子系統亦具有個體性、情境性和自組織非平衡。產教融合各主體之間以及主體與環境之間的聯結形式較為復雜,資源來源渠道和類型多樣,渠道涉及政府、非政府組織、公司、高職院校及科研院所;類型則包括資金、專業人士、信息、技術、成果等。深化產教融合,豐富產教融合辦學形態、拓展產教融合培養內容、優化產教融合共贏模式需要資源深度融合,資源融合的過程即是行動主體交互聯動、相互適應的過程。院校、公司、政府及其她組織在適應性行動作用下優化既有資源的結構、提升資源整體效用價值。因此,化解深化產教融合矛盾的關鍵是明確各行動主體的導向和定位,尋求共同利益,實現資源的深度融合。
(二)需求導向驅動產教融合主體主動適應
系統的演化具有其內在邏輯過程,本質上是系統從多主體行為及其關聯結構到整體功能的組織與演化。[17] 多樣性的存在是系統具有活力、創造力和進化業務的基礎;異質性要素的存在則是系統能夠形成壹定秩序和功能的基本條件。在特定因素驅動下,主體會在其她主體或環境發生變化時將“自組織”與“她組織”進行統合,通過選擇、討論、吸收、積累、再造過程,根據學到的“耕耘”改變自身結構和行為方式,促進自有資源持續更新,推動組織行動不斷發展,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適應復雜創新環境。[18]
深化產教融合是以實現產業升級目標為牽引、職業院校自適應轉變為基礎、政府部門職能優化為核心的自組織轉變過程。只有堅持以需求為導向,產教融合才能有的放矢,真正服務產業與教育雙向協同發展。職業教育是對受教育者實施的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直面生活生產實際,講究現實有益效果的壹項教育活動。產教融共贏為職業教育重要環節,是職業學校根據所設專業,積極對接相關產業,形成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態勢。產教融合必然依賴於職業院校結合行業公司的實際情況、需求、問題等,甚至需要各方相互融合,互相參與到各自的工程之中。在深化產教融合過程中,無論是實施現代學徒制、訂單班,還是技術協同、職工培訓,幾乎所有的產教融合行動都圍繞著需求與供給因素展開。如在偶國產教融合實踐中,職業院校需要精通技能的教師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公司需要有理論素養的專業人士指導其突破技術瓶頸問題並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校內辦廠、廠內辦校、工人作為兼職教師、師生參與公司實習實踐、協同技術創新,無不是站在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所展開的。
(三)統籌協調實現產教融合異質主體協同聯動
“每個系統的協調性和持存性都依賴於廣泛的相互作用,多種元素的聚集以及適應性或討論”。[19] CAS是由規則描述的、相互作用的主體組成的系統,其中微觀主體的適應性進化推動了宏觀系統的層次分化和多樣性[20],因此特別強調適應性主體的微觀運行方式與宏觀系統運行方式之間的協調統壹。[21] 並且,任何特定的適應性主體所處環境的主要部分都由其她適應性主體組成,各類主體隨著耕耘的積累,依靠不斷變換其規則來適應其她主體及所處環境。在CAS中,任何主體在適應上所做的努力就是要去適應別的適應性主體[22],並且特定主體的活動效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她主體提供的、不斷變化的情境。
深化產教融合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在這壹基本特征中,多元主體參與深化產教融合行動的重要前提就是能在職能或功能上統籌協調,包括壹切有利於產教融合發展的資源、技術、專業人士、基地、討論、生產等,能納入各參與主體的有效利用之中,甚至納入產業與教育互動的體系之中。統籌協調首先是政府在推進產教融合中應當承擔起來的重要職責——面對復雜多元的產教融合參與主體,政府在產教融合實踐中承擔著統籌協調、引導促進和監督評價等職能,具有“掌舵人”的角色特征,不容缺位、錯位,應從計劃、機制、部署到具體實施,全方位引導產教融合實現公權力主導和統壹計劃,公司、學校、行業、社會協同推進。微觀層面則側重產教融合具體內容和舉措覆蓋面,所有的產教融合相關主體都是統籌協調的主體,根據各自所處的不同領域、職責以及業務範圍,整合協調其她主體、資源,謀劃部署產教融合計劃和實踐,推動經濟產業與教育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
三、路徑突破: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構建中復雜多元主體的關系重塑
認識主體特性是分析主體行為的基礎[23],適應性必須產生於特定的場景。[24]技術、產業、職業的復雜性演進削弱了“群體之間的相互分離”態勢[25],產教融合應當由單壹的政府主導下學校與公司雙方“合約制”的模式轉型為政府、學校、公司、行業、其她社會組織等多方共同參與深層次融合的“協作制”,政府、學校、公司、行業、其她社會組織之間不再只是單純的共贏契約關系,而是協同育人的協作共贏關系(見圖1)。
圖 1 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復雜多元主體組織突破路徑
(壹)激活政府主責,提速深化產教融合進程
規則再造能夠改變產教融合組織結構、激發創造性活力,打造產教融合適配復雜環境的適應性空間,形成產教融合的持續適應業務。在“政府統籌管理、行業公司積極舉辦、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中,政府是產教融合的“掌舵者”和“劃槳者”。政府對產教融合發揮著權威和統領作用,具有協調產教融合實施主體之間利益、計劃引導產教融合方向、評估監督產教融合實施成效、支持推動產教融合試點創新等主責。若政府未能有效履行其職責,可能導致共贏障礙、資源配置低效及創新活動受限,進而阻礙產教融合進程的效率和質量。反之,如果政府能夠有效發揮主導作用,將通過政策引導確保教育資源與產業需求有效對接,提升工程執行效率,並通過財政支持和政策激勵促進教育和產業界的持續創新。因此,政府不僅是產教融合的推動者,也是保障其質量和深度的關鍵因素,激活政府主責能夠顯著提高職業教育體系的市場適應性和前瞻性。
壹是政府通過制定創新靈活的細化激勵性政策對產教融合行動進行支持。引入產教融合激勵機制,特別是細化和落實針對產教融合型公司的“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統籌運用稅收、土地、信息、財政、信用、保險等保障手段,切實支持和推動產教融合發展,尤其能夠推動以多種方式拓寬公司參與產教融合的途徑、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鼓勵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強化公司職工在崗教育培訓等,進而促進高職院校和當地行業公司良性融合共生,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是政府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特點和產業結構,制定和調整符合地方實際的產教融合政策。例如,對於工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可以重點支持機械制造、自動化等領域的職業教育;對於科技創新活躍的地區,可以側重於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的教育共贏,等等。通過定制職業教育課程和專業設置、幫助本地公司與高職院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共贏關系、開展定制化的職業技能培訓工程等方式,在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更優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三是政府發揮其組織協調業務,推動高職院校與公司、研究機構的深度共贏,為產教融合提供實體平臺。通過支持和資助建立職業教育集群、產教融合示範基地、行業前沿的實訓基地和創新實驗室等,可以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並支撐公司的技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此外,這些平臺還應提供教師進修和公司員工培訓的雙向通道,以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二)激活學校主導,堅守深化產教融合方向
學校公益性和公司營利性的沖突,是校企雙方在產教融合中的主要矛盾。這壹沖突的協調化解,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共贏的關鍵所在。當前,產教融合表面上呈現的“校熱企冷”現象與實際上的“校冷企熱”現實,癥結即在於: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層出不窮,公司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專業人士和科技研究服務需求極為迫切,產教融合對公司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而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出現的諸如相關成本如何得以合理分擔、所涉知識產權權屬如何進壹步明晰、國有資產如何得到有效保護、多方主體共贏的風險如何防範和分擔等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的情況下,推進產教融合和可能承擔責任的糾結使得壹些學校對開展產教融合顯得畏首畏尾。如果無法激活學校主導,可能會導致產教共贏缺乏教育方向的引領,學校的教育使命和公司的利益追求難以平衡,從而難以充分利用公司資源服務教育目標,產教共贏可能表面熱絡而實質不深。反之,激活學校主導地位,學校能有效地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和理念引導產教融合,確保教育質量不被商業利益侵蝕,同時促進公司的技術需求和市場導向與專業人士培養目標相結合,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行業需求背景下的討論和實踐機會,推動教育內容和公司技術創新的同步更新,共同培養符合未來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專業人士。因此,學校在產教融合中的主導地位是實現教育和行業深度融合、優化教育成果轉化為行業競爭力的關鍵。
壹是產教融合必須堅守服務於高素質技術技能專業人士培養。通過完美產教融合工程篩選機制確保產教融合“方向不跑偏、工程不落空”,即校企雙方應當在符合學校“立德樹人”方向的前提下,通過創新校企共贏的機制,建立壹個動態調整系統,確保共贏模式能夠隨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而靈活調整,細化專業設置和技能專業人士培養與供給、校企雙師團隊創造、科技研究與成果轉化、公司員工培訓等為內容的產教融合校企共贏清單,強調公司真實投入,評估學校共贏業務,強化學校主導地位,使產教融合能夠全面支撐“德技並修”技術技能型專業人士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是產教融合必須堅守服務於高水平科技研究和成果轉化。學校應當建立以“學校—學院—專業—教師”為架構的學校產教融合工作組,將產教融合理念滲透到職能部門和教學單位,服務中小公司研究創新活動;強化產教融合對接機制,建立專業人士培養對接公司需求、專業教師對接能工巧匠、教學內容對接工作任務、素質教育對接職業素養、業務考核對接技能鑒定、研究方向對接公司難題的機制,實現學校與行業公司在教書育人、技術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強化產教融合成果轉化機制,促進校企共贏工程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商品或技術。同時,職業院校應積極創造產教融合信息服務管理平臺,實現產教融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學校應當綜合公司共贏意向、協議簽訂、深度共贏發展、共贏成效評價、共贏成果申報、決策分析設計等場景,將承諾引企資金不到位、公司考核評價後獎懲未跟進、實訓室和研究所創造成效不明顯的共贏工程列入負面清單,實現深化產教融合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管理,推動產教融合不斷向最佳狀態與合理方向躍遷,形成穩定有序的產教融合組織結構,推動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繼而增強職業院校的辦學適應性。
三是產教融合必須堅守服務於雙師型師資隊伍創造。基於學校端優化辦學供給結構需要,應當強化師資隊伍的行業背景,引進具有豐富行業耕耘的專業專業人士加入教學團隊,或者通過建立教師公司實踐流動站、“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教師公司實踐基地等,實行績效導向、工程抓手、育人評價融合的“三位壹體”教師下公司鍛煉制度,引導教師在主動為公司和社會服務中促進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在加強師資隊伍與公司實踐相結合的同時,促進自身業務提升,實現“校-企-師-生”互利共贏。
(三)激活公司主體,註入深化產教融合動能
產教融合中公司的主體性,是指公司在產教融合中作為活動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產教融合中較為流行的“校企雙主體”理論或“政校行企多元主體”理論在實踐上屢屢受挫,其重要體現是產教融合中呈現出壹定程度上的“校熱企冷”現象和普遍存在的“虎頭蛇尾”現象。究其根源,則在於“多元主體間依然存在老總機制矛盾、動力矛盾、態度矛盾、向度矛盾和認同矛盾等”。[26] 在產教融合進程中,公司不僅是技術和資本的提供者,更是教育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公司作為技術應用和創新的前線,激活其主體地位能確保職業教育的實用性和前瞻性。因此,在未能有效構建“校企雙主體”或“政校行企多元主體”中各主體間多重矛盾長效破解機制的情況下,可以嘗試探索“學校主導”前提下的“公司主體”機制,即通過更大限度賦予和激活公司主體性,有效破解公司在產教融合中作為活動主體的自主性、自為性和獲得性。
壹是增強公司在產教融合中的自主意識性。首先,在產教融合目標設定、共贏方式確定、矛盾沖突化解、創新平臺共建、知識產權共享等方面,應當確保公司擁有實質的決策權。這可以通過創立由公司相關負責人擔任理事長的產教聯合理事會來實現——若實施校企雙理事長制度,可以由公司負責人擔任產業學院院長。通過明確的章程及運營管理制度,並通過定期召開理事會會議,創新“規則決策—統籌協調—組織實施”三級運行模式,構建專業人士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共贏辦學體制機制,確保公司的需求和視角被充分考慮和反映。其次,應當充分激發公司“出題者”的角色自主性,為產教融合平臺創造、專業發展導向、專業人士培養定位、科技研究工程等提供需求牽引,以現場技術革新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技術瓶頸和產業共性問題為指引發布研究任務清單。同時,公司還需強化市場驅動力,整合高職院校知識驅動、公司技術驅動和產業場景驅動優勢,為高職院校應用型科技研究提供成果轉化空間,提高高職院校成果轉化精準性和效率,校企共同構建銜接緊密、轉化順暢、協同整合的成果轉化體系。高職院校應當與行業領軍型公司共建對接產業鏈的專業群,每個專業對接多家優質領軍型公司開展穩定長效共贏,並至少創造1個混合所有制實訓基地,將學校教育的寬基礎和公司培訓的專業化相結合,強化師資交叉互動、資源共用互通、信息融合互聯。
二是深化公司在產教融合中的行為選擇性。在傳統的產教融合模式中,公司往往扮演著支持者或共贏夥伴的角色。然而,強調公司的自為性意味著要讓公司在這壹過程中扮演更為核心的角色,如成為課程的共同開創者、教育的提供者乃至研究的發起者;以公司的需求引導教育內容和方式,這不僅包括課程的設置和教學資源的配置,還涉及到教學方法的創新,如工程式討論、工作場景模擬等。公司可以參與到課程設計中,確保教學內容不僅反映當前行業的時時技術標準,也符合公司的實際需求。在此基礎上,通過設立公司實習基地,使學生能直接參與到公司工程中,實現學以致用。公司將其經濟性與社會性融入高職院校的教育性和公益性,在維護提升公司利益與生產效率的同時打造社會責任承擔者形象,實現知名度與佳譽度的無形資產增值[27],亦可在產教融合中獲得政府專項資金支持,促進校企之間創新要素的充分流動,提升公司創新機會發掘業務,激勵公司增加研究投入。
三是提高公司在產教融合中的利益可得性。首先,學校可以通過具體的共贏工程為公司創造直接的經濟回報。例如,可以設立共贏開創基金,支持公司參與的研究工程;或者通過政府資助的科研工程,使公司能夠降低研究成本,提高技術創新的經濟效益。此外,學校與公司共同申請專利和技術成果,可以通過許可使用、技術轉讓等方式,使公司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其次,確保公司能夠從共贏中獲得前沿技術和專業知識是提升其參與動力的關鍵。學校可以通過與公司共建研究平臺、共享實驗設施和科研裝備、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培訓等,幫助公司提升商品質量和服務業務。通過定期的技術研討和交流活動,公司可以及時了解並掌握行業的時時發展趨勢,從而加強其在行業中的老總地位。最後,可以通過公共關系和媒體宣傳,突出公司在產教融合工程中的貢獻和成就,增強公司的社會認可度和品牌價值。
(四)激活教師主力,厚植深化產教融合活力
與職業教育類型化相對應的是,職業院校教師應當具有獨特的專業定位和專業化發展路徑,特別是需要具備能夠應對當前職業場域所特有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勝任力。但是,職業院校師資多來自於普通高等院校的畢業生,長期沈浸於註重知識分類歸納和分層組織的學科邏輯知識,對具象化的職業內容、職業形態接觸較少,難以快速的將新技術、新精品、新規範納入教學內容,完成“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28] 如果無法充分激活教師的主力角色,教學內容可能無法及時更新以匹配行業的時時需求,從而導致教育與產業實際需求脫節,影響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教育質量,教師的科技研究活動也可能脫離市場和公司的實際發展需要。相反,若能有效激活教師主力地位,前述問題將迎刃而解。因此,激活教師主力不僅是提升教育與產業互動的關鍵,也是確保學校培養“有用的專業人士”和教師開展“有用的科研”的基礎。
壹是明確教師參與產教融合的崗位職責。這不僅涉及到教學任務,還包括與公司共贏、技術研究、實習指導等多方面的職責。具體來說,學校需要制定清晰的職責指南和操作流程,確保教師知曉自己在產教融合工程中的具體角色和期望表現。例如,教師的教學職責應當擴展至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需根據行業發展動態調整教學內容;教師應參與公司的共贏工程,與行業專家共同開創課程內容,將實際工作耕耘轉化為教學內容,確保教材的現實適應性。此外,教師需進行針對性的學術研究,將研究成果與行業創新需求對接。最後,教師還應負責指導學生的實習與職業發展,對學生的實際操作業務和職業素養進行評估,提供實踐中的指導與反饋。
二是構建教師參與產教融合的回報機制。學校應構建壹套系統的激勵和回報機制,以物質和非物質形式滿足教師的職業需求和期望。首先,物質激勵是激發教師參與產教融合活動的直接動力。學校可以根據教師參與的工程性質和貢獻度,提供相應的經濟激勵。例如,對於那些能夠帶來技術創新或顯著提升學生實踐業務的工程,應給予教師額外的獎勵或研究經費。此外,還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教師進行產學研共贏,特別是在申請國家或行業重大工程時給予壹定的經費支持。其次,提供職業發展機會也是壹個重要的非物質激勵方式。學校可以為參與產教融合的教師提供晉升快速通道,或者提供更多的職務晉升和學術交流機會。學術認可和榮譽獎勵同樣是激勵教師參與產教融合的有效手段。學校應當建立壹套完美的評價體系,對教師在產教融合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和認證,並將這些成績作為教師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此外,可以通過設立“優秀產教融合教師獎”等形式,對教師的特殊貢獻予以表彰,提高教師的榮譽感和滿足感。
參考文獻 [1]祝成林,柳小芳.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教育培養技術技能專業人士的困境與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41-45. [2]曾天山. 以大職業教育觀推動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J].職教論壇,2023(1):5-8. [3]習近平向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致賀信[EB/OL].[2024-01-20].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6/content_5639378.htm. [4]莊惠明,曾靚,王斐蘭. 習近平職業教育觀的發展脈絡及內涵特征[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8):3-10. [5][17]王芳,郭雷. 數字化社會的系統復雜性研究[J].管理世界,2022(9):208-221. [6]查建中. 現代職業教育實質是面向職場的專業教育[N].中國青年報,2014-06-09(11). [7]賀星嶽. 基於現代職教體系的產教融合、校企壹體化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5(21):61-65. [8]方益權,閆靜. 聯系完美偶國產教融合制度創造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113-120. [9]王亞男,殷傑. 社會學研究的“復雜性轉向”[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5(1):14-20. [10]廖佳玲. 復雜適應系統視角下的隱喻語篇分析框架建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1):103-106. [11]許國誌. 系統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252-253. [12]PENROSE E 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17-121. [13]姜騫,唐震. 組織間網絡、資源整合與SEMs戰略適應業務[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9):62-66. [14]BEIRAO G,PATRICIO L,FISK R P.Value co-creation in service ecosystems:investigating health care at the micro,meso,and macrolevels[J].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2017(2):227-249. [15]王新新,張佳佳. 價值湧現:平臺生態系統價值創造的新邏輯[J].經濟管理,2021(2):188-208. [16]胡海青,張穎穎. 創業苗圃資源搜尋對種子工程開創模糊前端績效影響:適應性行為視角下的權變機理[J].管理評論,2018(8):102-114. [18]陳衛東. 復雜適應經濟系統演化理論與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2. [19][22][24]約翰H霍蘭. 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M].周曉牧,韓暉,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2:4,10,86. [20]楊仲元,徐建剛,林蔚. 基於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旅遊地空間演化模式[J].地理學報,2016(6):1059-1074. [21]戴祥玉. 地方政府治理創新自偶推進機制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7. [23]靳玉茜,唐軍. 復雜適應系統視角下的城市社區協同治理困境與應對策略研究[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3-32. [25]趙運平. 基於復雜適應系統交叉融合解蔽新工科創造堆題方略[J].系統科學學報,2023(2):44-49. [26]張艷國,李非. “黨建+”:化解城市社區治理多元主體間矛盾的新路徑[J].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11-18. [27]潘海生,張玉鳳.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復雜稟賦、內在機理與運行機制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7):176-186. [28]國務院. 國務院聯系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4-01-2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68517.htm.
【論文選刊】方益權 閆靜:聯系完美偶國產教融合制度創造的思考
責任編輯:黃小青
相關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AbdWt_jdDkjIBDaj02yb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