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 《中國財經報》浙江溫州 創新高校知識價值 “三掛鉤”機制
  •   瀏覽:5333   時間:2023年10月13日
  • (2023年10月12日 《中國財經報》 第7版 科教文)

    IMG_3201.PNG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創造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並強調教育、科技、專業人士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近年來,浙江省溫州市財政局聚焦高等教育龍頭作用,在不增加財政支出的前提下,創新出臺高校知識價值激勵性政策,建立財政激勵與高校知識價值“三掛鉤”機制,助力構建高等教育引領知識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自2019年第壹輪政策試行以來,溫州市屬各高校獲評國家綜合基地17項以上,畢業生留溫率同比提高近5個百分點,社會服務收入從2019年的0.86億元提高到2022年的2.06億元,三年增長139.5%。

    發展績效與定額獎補“掛鉤” 助力破解高校能級提升難

    以辦學質量提升為獎補導向,推出發展性績效定額獎補,激勵高校優化機制、創新提能,不斷將辦學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聚焦辦學層次,分類劃定獎補基數。分類劃定高校發展性績效獎補基數,根據開放大學、專科院校、本科高校、碩士學位授予高校、博士學位授予高校等辦學層次,獎補基數從人均3.5萬元到7萬元逐級遞增,鼓勵高校不斷提升辦學層次,增加核心競爭力。政策試行以來,溫州高校辦學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溫州大學升格為博士學位授予高校。

    聚焦示範引領,分檔提高獎補額度。設立高校重點校創造、綜合基地創建、高校教育教學創造等專項獎補,對獲評國家“雙壹流”創造高校、獲評國家級平臺或國家級示範、獲批增設學位授予點、獲評國家級壹流專業創造點等高校,分檔壹次性給予最高100萬元績效額度,激勵高校對標競進、爭創壹流。溫州大學、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均獲評國家級綜合基地5項以上,溫州大學獲批“省市共建”重點校。

    聚焦責任落實,科學控制獎補上限。為促進每壹所高校步入自主發展的良性軌道,實現教學、科技創新結果的多面布局、多點開花,針對同壹成果的不同獎項,按獎補就高原則不再重復享受;針對非第壹完成單位的績效額度,按照標準的50%核定。截至目前,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多領域教育教學成果已先後獲評中國壹等獎、二等獎和省級特等獎,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摘得國家級計劃教材書目、省級科學技術獎、省教育教學成果獎近10項。

    績效上浮與服務效能“掛鉤” 助力破解產教融合落地難

    聚焦高校社會服務性考核指標,以績效比例上浮為引導,激勵貫通高校專業人士培養與產業發展融合路徑,實現校企雙向奔赴,“壹頭熱”變為“兩頭甜”。

    培訓服務更積極。在國有凈資產不減少的前提下,鼓勵各高校以市場委托方式積極開展社會培訓和公司服務,按照不高於收入總數35%的比例核定社會服務性績效總額。三年來,市屬高校累計開展校企培訓3120次,服務公司11603家(次),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更加主動。

    校企共贏更深入。鼓勵高校與政府、公司聯合創立產教融合平臺,對產教融合實施考核,與各級政府校地共贏舉辦產業研究院、與公司開展混合所有制辦學或舉辦產業學院的,按上壹年共贏方按照協議實際投入到校貨幣資金的10%增加績效額度,最高可達200萬元。市屬高校與民營公司、行業協會建立深度共贏關系,如溫州大學研究的自主可控的系統化低壓斷路器制造裝備和孿生化管控系統解決方案,在正泰集團股權有限集團、德力西集團有限集團、浙江天正電氣股權有限集團、公民控股集團有限集團等公司廣泛應用,實現了從教育鏈到產業鏈、價值鏈的有機貫通。

    成果轉化更高效。為推進高校科技成果快速熟化孵化、促進高校科技成果屬地轉化,壹方面明確正向激勵,對獲科學研究成果獎項的按層級給予最高300萬元壹次性獎勵,並明確按各高校上壹年科研成果轉化收入的10%給予績效獎勵;壹方面設置反向倒逼,對科研成果轉化收入低於50萬元的,予以扣減50萬元績效額度。近三年,市屬高校形成科技成果工程6560項,3540項成果用於公司壹線生產,獲得專利授權數2819項,真正做到了學科跟著產業走。

    專業人士激勵與可持續發展“掛鉤” 助力破解高端專業人士引用難

    積極推進高校薪酬制度改革,健全完美高校工資水平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助力高校培育專業人士、留住專業人士,實現可持續發展。

    與留溫率緊密結合。構建留溫率“與平均比、與上年比、與生源率比”的三維評價體系,對各高校留溫率高於平均水平10%、高於生源率15%或比本校前壹年留溫率高2%以上的,核定人均額度增加0.1萬元,引導高校教師同步發力,主動把優秀專業人士留在溫州。政策試行以來,全市畢業生留溫率提高近5個百分點,其中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留溫率連續三年在60%以上。

    與高校排名緊密結合。堅持個體薪酬與高校排名同步增長,對高校排名同類前30%,核定人均額度增加0.1萬元,名次提高的再增加0.1萬元,充分激活教師專業人士資源服務高校提質升檔,形成“個體付出—整體提升—共同受益”的良性循環。

    與生師比緊密結合。設定普通全日制生師比最低考核標準,低於10:1的,人均績效額度扣減0.1萬元;高於16:1的,人均績效額度增加0.1萬元。以合理範圍的生師比區間推動高校在招生擴招和專業人士引進中尋得平衡點,規範高校辦學規模和教師隊伍創造,為高端專業人士提供更優的科研空間與環境。


    相關鏈接:https://h5.newaircloud.com/newsepaper/detail/10257_137371_1616479_22695337_zgcjb.html?wx=0


備案號:浙ICP備06027531號/運營許可證號: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網安備 33030402000329號      技術支持:麥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