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 電商直播催化直播專業人士培養
  • 《中國青年報》:“李佳琦”能否批量復制
  •   瀏覽:8865   時間:2020年05月11日
  • ( 2020年05月11日   《中國青年報》 第06 版 職業教育)


    如果說電商直播在2019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宅經濟”則讓直播帶貨徹底火了,直播專業人士也變得更為“搶手”。而這,也催化了部分高校相關專業人士的培養。


    當直播間明晃晃的燈光打在身上,進行過30多次直播的主播宋壹楠已不再會像首次直播那樣緊張到手心冒汗。在這直播的兩個小時左右,她會靈活調整事先寫優的腳本,自然地和陌生的網友開玩笑,也能自如地推薦某護膚品牌及優惠折扣。

    但主播現在並非宋壹楠的職業。21歲的她目前還是江蘇省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學院下屬學院——電商直播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直播電商方向)的大二學生。進行直播“帶貨”屬於她專業實踐的壹部分,也是她從直播“小白”到真正主播的必經之路。未來,在電商直播領域就業或創業,是宋壹楠的夢想,也是很多人正在努力抓住的“風口”。

    如果說電商直播在2019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宅經濟”則讓直播帶貨徹底火了,直播專業人士也變得更為“搶手”。而這,也催化了部分高校相關專業人士的培養。

    據記者了解,有的高職院校專門組建了電商直播學院,如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有的選擇創立電商直播相關導師工作室,如浙江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還有壹些學校嘗試在某些專業增加電商直播課程。

    想必不少人會有這樣的疑問:這是要把學生都培養為“帶貨”主播嗎?“李佳琦”能否被批量培養?電商直播需要怎樣的專業人士?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
    Wechat圖片_20200511080222.jpg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生 韓樂瑤/畫

    “偶們不是專門培養‘網紅’”

    以往提起電商直播,很多人的腦海中會浮現出李佳琦、薇婭等網紅“帶貨”主播的形象。現在,不少縣長、老師、公司CEO等越來越多的人也加入到直播隊伍中,她們所開的直播間像壹扇扇窗,有的通往田間地頭,有的推開是櫻花勝景,有的則是博物館、售樓處、服裝店、佳妝護膚店等,所帶的“貨”可以說琳瑯滿目。

    “電商直播今年徹底‘出圈’了!”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學院院長顏正英感慨,電商直播在之前3年壹直不溫不火,直到2019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的總規模達到4338億元。預計今年中國在線直播的用戶規模將達5.24億人,市場規模將突破9000億元。

    “受疫情影響,直播電商隨著很多公司‘雲開業’‘雲復工’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今年突破萬億都是保守的,未來幾年直播電商行業缺人會成為常態。”顏正英推測。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院長陳旭華也認為,直播電商是當下新興的電商業態,尤其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很多實體經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直播電商對實體經濟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直播帶貨模式也逐漸被眾多公司認可,直播專業人士稀缺成為普遍現象。

    據智聯招聘、淘榜單共同發布的《2020年春季直播產業專業人士報告》,疫情下直播行業招聘需求同比逆勢上漲1.3倍,平均招聘薪酬9845元/月。

    遠的不說,近幾日,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傅偉就接到不少公司來電咨詢,“向學校要偶們電商直播方向的學生去給她們做主播、策劃等”。也有公司直接跟傅偉說:“您們這個專業多少學生?偶都要了!”

    但在顏正英看來,電商直播行業缺專業人士,不僅是缺帶貨主播和達人,而是缺專業專業人士,包括策劃文案專業人士、主播運營專業人士和直播運營專業人士等。以壹場直播活動為例,不僅有主播,還有團隊為直播服務,如負責統籌的工程負責人,負責文案寫作的策劃,直播運營、場控、副播等。“直播電商整個鏈條都缺人,目前這樣的專業人士可以說‘奇貨可居’”。

    正是瞄準了這壹行業的專業人士需求和前景,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12月在創新創業學院下組建了電商直播學院,下設電子商務專業(直播電商方向)。傅偉介紹,這也是中國第壹家正式落地高校的電商直播學院,創立這壹學院既是對專業人士培養模式的壹種探索,也是產教深度融合的壹次大膽嘗試,旨在緊抓時代的風口,培養能夠為服務直播電商全鏈條的專業人士。



    “偶們不是專門培養‘網紅’,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成為‘網紅’的潛力,但每個人都可能在網紅產業鏈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顏正英強調,“偶們的目標是培養網紅產業鏈上的中高端從業者。在專業人士培養的前期,偶們采用標準化專業人士培養體系,培養壹批直播電商管理者和短視頻創作者,其中也包括帶貨達人。到後期,如果學生確實有成為‘李佳琦’的潛力,偶們對其進行開放式培養,根據其特點、特長,將其培養成‘王佳琦’,等等,但絕不是李佳琦的復制。”

    義烏工商學院職業技術學院也抓住直播電商新業態,在2017年便開設了系列直播課程,並於2018年正式將其列入教學計劃,隨後創立了3個直播導師工作室。陳旭華訴記者,這些工作室其實是校企共贏的平臺,從商品設計計劃、短視頻拍攝、視頻劇本制作、直播技巧,以及直播效果監控等方面提升學生電商技能。

    直播“帶貨”成了學生的日常

    作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電商直播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直播電商方向)首批學生之壹,大二學生陳忠強便是沖著電商直播行業的前景從機械制造專業轉專業而來。據了解,該專業既有精英班,即電子商務專業(直播電商方向),目前30人;也有面向所有專業學生的興趣班,即“第二課堂”,現有學生約300人;目前還在籌劃在該專業再組建“就業創業班”。

    “偶知道電商直播行業發展得很快,但是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專業指導帶您‘入門’,就不知道怎麼進入這個行業。”在轉專業之前,陳忠強已經想優,將來要圍繞直播行業進行創業。她告訴記者,目前自己所學的課程主要為理論課程和直播實踐。

    據記者了解,目前理論課程主要包括商業素養、新媒體素養、綜合素養等方面,既有市場分析、營銷策劃、短視頻制作、新媒體運營與數據分析、公司管理等課程,也有琴棋書畫、唱歌跳舞、插花養生等課程。

    “偶們不僅局限於教會學生如何介紹壹款商品、如何化妝上鏡,而是重點培養學生市場洞察業務、創意文案寫作與營銷策劃業務、新媒體內容生產業務、全媒體營銷業務以及新媒體運營與數據分析業務等職業素養。”顏正英說,對於自然地面對鏡頭的適應業務、口語表達業務、臨場應變業務以及才藝業務等綜合素養,也都安排在教學和訓練範圍內。這樣學生未來就可以勝任更多種類的工作。

    在2019年創立了“淘寶直播工作室”的義烏工商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郭剛誌也采取了同樣的辦法——實踐教學。她認為,學生不敢表達、表現自己是常見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讓學生直接面對鏡頭講,壹般壹個月之後情況便會逐漸轉優。

    出於同樣的考慮,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特意打造了47間直播間,引進了10多家知名品牌,學生在校內就可以進行電商直播實戰訓練。目前,學校尚未復學,為提升實戰業務,宋壹楠、陳忠強等同學主動到南京相關公司實習,每天4個小時的直播“帶貨”成了她們的日常。

    但相對於公司實習,陳忠強對自主創業這樣實打實的直播更感興趣。在她到南京實習之前,就已開始嘗試在京東、淘寶等平臺上直播帶貨,推銷她哥哥網店的商品。她還記得第壹次直播“實戰”,單價59元的健身商品,她賣出了20多件。

    雖說都是電商直播相關專業人士培養,但每人的興趣點和發展方向都有所不同。比如與陳忠強、宋壹楠不同,來自義烏工商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直播導師工作室的大壹學生王文凡的興趣不在於直播,而在於短視頻的創作。通過討論拍攝、剪輯視頻,如今她已在抖音上吸粉100余萬,最快時壹晚漲粉13萬。

    “只有做得專業才有出路”

    記者采訪時發現,對於電商直播這壹新興行業的專業人士培養,還有不少待解的難點。

    “電商直播作為電子商務的壹個專業方向,不同於培訓機構的速成班,課程體系如何打造?”顏正英認為,對於學校來說,電商直播專業專業人士培養是比較新的課題,產業發展比較快,所以沒有標準化的課程體系,即便是電商直播機構其實也在摸索和修正的過程中。

    據了解,目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共有三類直播課程,分別針對本校學生、社會人士和“結對”學校。“但目前高校還沒有標準化的直播教學,教案都需要自己編寫,給學生授課的同時自己也在同步討論,但學院也在做標準化的創造。”郭剛誌說。

    “目前對於電商直播,大眾中存在跟風現象,但只有做得專業才會有出路,比如壹名優主播也應有硬性的標準:每天能堅持直播4個小時,對商品賣點敏感,熟練銷售技巧,有較強互動業務,善於數據分析總結,有營銷和活動策劃業務等。”要想做到這些,郭剛誌認為,應與有耕耘的直播公司共贏培養專業人士。

    這也是顏正英所認為的,電商直播專業人士的培養離不開校企深度融合和協同育人。目前,學院通過校企共贏幫助學校引入豐富的行業資源和品牌資源,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但她認為,校企可以有更深入的協作,除了專業人士培養,在產業服務方面也可以有所作為。

    而在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已經開始對學生進行商業化直播操作,組建師生團隊承擔義烏本土電商運營,引進阿裏巴巴、京東、淘寶直播、拼多多等電商平臺讓學生進行實戰。同時為鼓勵學生在直播領域進行創業,學校還專門設立了同創基金、創業獎、小額貸款等金融服務,以及創立創業園形成了教學、孵化、倉儲、物流、金融服務和公司註冊等壹站式服務體系,提供從課程到平臺、工程的各類資源服務。

    作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 實習生 李文斌
    編輯:梁國勝


    image.png

    相關鏈接:http://zqb.cyol.com/html/2020-05/11/nw.D110000zgqnb_20200511_1-06.htm


備案號:浙ICP備06027531號/運營許可證號: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網安備 33030402000329號      技術支持:麥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