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 《浙江工人日報》溫州制造業裏 那些了不起的青年們
  •   瀏覽:10194   時間:2017年10月17日
  • (2017年10月14日《浙江工人日報》報道)

    孔小丹4.jpg

    ■記者杜成敏

      每個時代的青年,都肩負著特定的歷史使命。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溫州制造業曾壹度陷入困局。但溫州制造業並沒有因此倒下,面對撲面而來的智能制造、機器換人科技大潮,新壹代的溫州青年們毫無畏懼地接過接力棒,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她們被稱為公司的“核心力量”

      位於溫州的申甌通信設備有限集團,是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公司,在集團的“核心部門”——技術研究部門裏,聚集著壹批以青年專業人士為主力軍的隊伍。

      兩年前,技術研究部27歲的章豐陽憑著過硬的技術,帶領團隊搭建起壹套應急調度指揮系統——這套系統可以滿足各種極端情況下高難度的調度工作,甚至可以直接聯通系統範圍內的所有電話,應用前景十分廣闊。G20峰會期間,整個杭州市公安系統的應急調度指揮系統,用的就是這套系統。現在,章豐陽的同事——28歲的史科鈴,正在開創這套系統的第三代商品,並已實現觸摸式控制和視頻會議等功能。

      這些還不到30歲的年輕人對手是“華為”、“中興”這樣的通信巨頭公司。在她們小小的工作臺上,誕生的商品隨時都可能產生百萬、千萬級的銷售額。據悉,她們還將商品打入高端的軍用設備市場。

      “智能制造與產業互聯網時代的這些年輕人,活力滿滿、創意無限,時代的舞臺正在轉換,輪到她們唱主角了。”申甌通信設備有限集團副總經理陳衛軍說,她們是集團的核心力量。

      不甘被“機器換人”的年輕人

      在巨壹集團的中底車間裏,35歲的梁初用電腦繪制優鞋底樣圖,再打開軟件輸入幾個程序,按下按鍵,旁邊的自動切割機就開始切出壹排排整齊的鞋底樣模……

      梁初是中底車間主任,看她操作智能設備的熟練程度,誰也想不到,她只有初中學歷。

      在巨壹集團,這樣的低學歷高技能的青年不在少數。她們原本也只是公司的壹名普通工人,在壹線流水線上做著重復枯燥的工作。誰也沒想到,勞動密集型公司轉型升級、設備更新、機器換人的大潮,說來就來了。

      壹年近2000萬元的設備投入,這是近幾年巨壹集團“機器換人”的速度。現在,連集團縫紉機都實現了智能操控,壹條流水線壹分鐘就可出產7雙鞋子。大批勞動力因此被淘汰。

      但梁初她們不甘心就這樣被機器換掉。在集團組織的培訓裏,她們用努力來彌補學歷、學識上的不足,短時間內實現了快速提升,並通過了層層嚴格的選拔,最終征服機器成為機器的主宰者。

      “她們現在收入可不低。”巨壹集團技術總監潘杭春感慨地說,“她們從打工者成長為技能專業人士,是壹個質的跨越。這種工作成就感也是她們在原來崗位上體驗不到的。成為技能型專業人士,這是新生代農民工應有的追求和方向。”

      大專學歷的技師完勝來自臺灣的專家

      2015年,在溫州市第三屆首席技師評選活動中,28歲的張亮與29歲的邱誌達同時入選。同時出現兩位如此年輕的“首席”,是歷屆評選中沒有過的現象。

      張亮與邱誌達,都是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訓教師,大專學歷的她們能被母校破格錄用,是因為她們的數控技術水平連壹些專家都望塵莫及。

      2016年底,位於深圳的富士康集團向溫職院發出求助——該集團電話金屬後蓋采用的銑床制作精品,在產量上壹直達不到質的突破,成為富士康壹道技術門檻。

      接到任務的張亮與邱誌達對精品進行了仔細研究,發現通過改用車床精品不僅能提高效率,刀具磨損也更小,但需要改進算法。

      聽上去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很難。為了保險起見,深圳富士康集團同時請來了臺灣專家。於是雙方暗中展開了壹場“較量”,看誰的技改更加完佳。

      最終,溫職院的年輕教師們有成使用車床精品,將電話後蓋的生產時間從1件10分鐘縮短為3分鐘,效率整整提高了3倍多,完勝臺灣專家。

      “對富士康這樣的公司來說,3倍的效率意味著什麼?如果原有1000萬件電話的產量,要突破到4000萬,那就是上億元的廠區、人工和管理的投入,”邱誌達說,“現在只需壹道精品就可以實現,這個效益不可估量。”

      這樣的技術支持,張亮和邱誌達共為公司提供了不下50次,甚至連軍工公司也慕名而來,如,鋁鎂合金導彈外殼深加工,復雜的槽孔、螺紋、拋物線等高難度的技藝,她們都壹壹攻克。

      “到了偶們這裏,都是高難度的技改研究商品,是公司技術團隊‘啃不下’的硬骨頭。”張亮不無自豪地說,“但偶們不怕挑戰,時刻準備著攻克壹個又壹個難點。”

      播撒溫州智能制造的“火種”

      在國家級眾創空間——溫州產業科技眾創空間裏,1995年出生的張育煌圍著壹臺自動焊接機,已經“轉”了兩個星期。這是壹臺公司訂做的自動焊接機,可代替公司原來的手工焊接,讓人工成本從5人降為1人。

      今年6月,剛大學畢業的張育煌加入了由老師帶領創辦的溫州市貝佳福自動化技術有限集團。說是集團,其實更像壹個工作室,整個團隊裏除了教師余勝東,其余7個都是90後小夥子。

      “貝佳福”主要承接中小公司的自動化設備的研究、改造,她們接手的幾乎每壹件商品都要量身定做,不僅技術要求高,還要有壹定的耐心和毅力。

      “每壹個零件都是自己用數控深加工中心磨出來的,然後親自手工組裝。”張育煌說,“除了這些,偶們還要考慮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因素,後期還要到公司進行大量調試,整個系統的研究是壹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兩年多時間裏,這群年輕人共研究了近30種自動化設備,保持平均壹個月壹項新商品的進度。每壹款設備的誕生,背後都是無數的汗水和堅忍的毅力。

      “這群小夥子進步的速度也讓偶吃驚。不少專家看了這些設備後,都不相信是這幫‘90後’造的。”余勝東說,“都說裝備制造業維系著國民經濟的基礎,偶們服務的每壹家小微公司,在將來都可能成為溫州制造業的主力,而這幫孩子,正在播撒智能制造的火種。”

    相關鏈接:http://epaper.zjgrrb.com/html/2017-10/14/content_2602378.htm?div=-1





備案號:浙ICP備06027531號/運營許可證號: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網安備 33030402000329號      技術支持:麥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