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 《浙江教育報》高職院校怎麼走優“科研興教”之路
  •   瀏覽:8919   時間:2017年07月12日
  • (2017年7月10日《浙江教育報》報道)

    □本報記者 汪 恒 

    高職究竟是姓“高”還是姓“職”?高 職院校是不是該順應職業學校的技能需求,把科研放在壹邊?壹直以來,這些都是困擾著高職教育工作者的難題。近日,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召開中國高等職業院校技術服務聯盟創立大會。會上,來自中國各地的職教專家聚焦高職院怎麼走優“科研興教”之路,提出了各自的見解並分享了各校的耕耘。

     技術研究打上“高職烙印”“高職院校必須要補齊壹個短板。”教育部職成司高職發展處處長林宇在會議上開門見山地表示。在她看來,高等學校有培養專業人士、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與共贏等五大職能。而由於歷史原因,高職院校在社會服務和科學研究等方面有明顯的短板。高職院校不僅能夠通過專業人士培養輸送合格的專業人士來服務社會,還可以通過應用技術研究與服務來提高社會服務的附加值。

    “當前國家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提倡創新發展,高職院校應該抓住這個機遇。”林宇認為。實體經濟要健康發展,離不開應用技術的研究及服務做支撐。而這正是適合高職院校並可以為之努力的方向。

     高職院校做科研,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高職學校不要考慮基礎性的研究,而要定位在應用性的研究上。”林宇說。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科技開創處處長林海平告訴記者,高職院校的科研應與重點本科院校有所區別,不宜過多涉及基礎性、原創性強的研究。“科研領域有‘頂天立地’的說法。頂天,指要處在國際最前沿,引領趨勢。立地,指科研成果滿足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高職院校應註重後者。溫職院因此還把自己的研究思路命名為‘立地式’。”林海平表示。 

    高職院校花精力投入技術研究,其實是壹件多方受益的優事。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曾到多所高職院校做過調研。她發現通過產學研平臺等的建立,即使起步不久,也能看出明顯成效。壹方面實現了對特定行業或公司的技術服務,同時還鍛煉了“雙師型”的師資隊伍。黃達人以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進行了介紹,這所學校四年前與南京國鐵電氣有限責任集團創立了技術研究中心。現在南京地鐵每壹條線路的驗收,專家隊伍裏面都少不了學校教師的身影。“老師研究業務的提升,不僅提高了教學水平,也在行業裏有了影響力。”黃達人說。同時,教師帶著學生做科研,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業務,在校內樹立了良優的 討論風氣。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甚至做過專門統計,發現參與研究工程的學生相比那些未參與的學生,畢業後的平均薪酬要高出壹截。 

    走活“產學研創”這盤棋此次發起中國高等職業院校技術服務聯盟的,是包括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在內的12所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圍繞促進技術技能積累和新技術應用,這些學校發布了與此相關的《溫州共識》,其中提出三點思路:引領發展,解決技術應用 “最後壹公裏”;緊跟變革,促進新技術應用和新技術服務;協同創新,打造“產學研創”綜合平臺。 

    這其中最大的難點之壹就在於“產學研創”幾者之間的深度融合。溫職院院長謝誌遠介紹,學校按照四個步驟來進行推進。首先,根據產業來設置專業, 做到“區域有什麼支柱產業,就創造什麼專業”,以此實現產學結合。之後,再依據專業來設置平臺,實現“區域有什麼公司難題,就建立什麼服務平臺”,推進產學研結合。在此基礎之上,再依托平臺開展創新創業,孵化科技型公司,增強對產業的溢出效應,向產學研創結合的目標邁進。 

    校企共贏也是壹些學校在推進產教融合、促成技術研究和服務時遇到的瓶頸之壹。“光靠道義、人情、法律等還不足以長久,關鍵在於互惠雙贏,就是壹定要讓高職院校能夠給公司、行業解決問題。”黃達人認為。對這壹點,林海平深有感觸。如果只是簡單開展訂單班、推薦學生就業等淺層共贏,時間長了雙方共贏也難免會出現問題。而壹旦上升到技術研究層面,就會讓公司感覺收獲很大,願意長期共贏。壹些小微公司本身沒有獨立創立研究機構的業務,通過和 學校共贏,就能解決影響公司繼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協同創新也是促進高職院校“產學研創”的重途徑。省教育廳高教處副處長祝鴻平介紹,繼本科院校之後,偶省去年也開始在高職領域創造協同創新中 心。今年,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現代農機裝備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7所高職院校的協同創新中心就獲得了浙江省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認定。“高等職業教 育在技術協同創新領域要搭上高等教育‘2011計劃’的快車,發揮高職學校應有的作用。”祝鴻平說。

備案號:浙ICP備06027531號/運營許可證號: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網安備 33030402000329號      技術支持:麥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