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 《職教圈》王靖高:聯系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幾點思考
  •   瀏覽:12006   時間:2017年05月08日
  •      (2017年5月8日《職教圈》報道)

            摘要: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人才資源大國向人才資源強國轉變背景下引發社會高度關註的職業精神。它蘊含了豐富的內涵,體現為“精於工、匠於心、品於行、化於文”。當前高職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的過程中還存在著思政教育重視不夠、專業教學融入不足、校園文化創造缺乏抓手等問題。高職院校應整合多種教育資源,加強思政教育、專業教學和校園文化創造,把工匠精神貫穿於專業人士培養的全過程。
        壹、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是指熟練掌握某壹領域技術的手藝人,工匠精神就是凝結職業之上反映出的職業品格。古人認為,工匠精神講求“巧奪天工”的創造精神、“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強而力行”的敬業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以及“庖丁解牛”“輪扁斫輪”“運斤成風”道技合壹等的有機統壹。[1]現在中國上下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職業教育更被賦予了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工作實踐,在前人基礎上對工匠精神的定義進行了梳理分析,認為,工匠精神包含豐富的內涵,它涵蓋了職業操守、思想態度、素養品德、文化氛圍多個層面,具體表述為:“精於工、匠於心、品於行、化於文”。


    精於工,它是壹種精神。即對商品精雕細琢,對工作精益求精,把事情做到極致、做到完佳,甚至壹輩子專心致誌就做這壹件事情。央視紀錄片《大國工匠》記錄了8位在平凡崗位工作的工人,看似只是普通的鉗工、電焊工,卻有著精湛的技藝,她們幾十年如壹日潛心研究精品,把對商品日臻完美的追求化作工作的動力,使自己成為了所在領域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理念直接影響職業認知,工匠精神價值取向的確立,會在無形中強化工匠的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轉化為實踐精神開展技能攻關。


    匠於心,它是壹種創新。即工作要獨具匠心,要有巧妙獨到的心思,在技巧和藝術方面有創造性、開拓性。工匠精神既是傳承技藝,更是創造未來。工匠們需要在堅實的技術基礎上具備敢為人先、勇攀高峰的膽識與勇氣,善於將耕耘技藝與先進科技相結合,積極推陳出新,勇於攻堅克難,敢於在探索中不斷進步。


    品於行,它是壹種品行。這種行為就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吃苦耐勞、勤勤懇懇、盡力盡職,將技能報國的理想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努力提高生產中精品精細化水平,嚴謹對待每壹個流程每壹個環節,在最細微處見真章,認真雕塑自己的工匠人生。工匠精神外化到行為層面,主要表現為對精品的用心鉆研、及時反思、反復改進、總結升華,從而體現出強大的行動力和執行力,促進了商品質量的提升。


    化於文,它是壹種文化。自古以來,工匠的職業地位卻十分低下,特別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氛圍並不利於工匠精神的產生。[2]當前國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就是要讓工匠精神在全社會受到愛戴與尊崇,讓精益求精的精神成為社會發展的準則。工匠精神上升到社會層面,會使公司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整體提升,形成良性競爭,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高職教育培育工匠精神中存在的問題

        

    (壹)思想政治教育處於弱勢地位


    長期以來,許多高等職業院校把學院發展定位在學生的技能培養上,重技術輕思政,忽視了對學生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的培養,無形中把人功利化、技術化。當前,很多高職院校思想政治、人文精神類的課程被邊緣化,這種理念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有知識沒文化,有學歷沒學問,缺少人文底蘊,缺乏工匠精神的熏陶。


    (二)專業教學與工匠精神的融合度不夠


    “校企共贏、工學結合”是職業院校的辦學特色。通過校企無縫對接,學生通過公司實踐中接受公司文化、職業精神的熏陶,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3]目前很多職業院校在設置專業課程、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與公司、市場的需求尚未完全融合,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士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在實踐訓練中未建立嚴格的職業標準,從而影響了學生在實踐中對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校園文化在營造工匠精神過程中缺乏抓手


    校園文化是高等職業教育重要組成部分,起著豐富師生生活、調和人際關系、塑造師生人格的重要作用。當前,很多高校的校園文化創造存在粗放型創造特點,校園文化創造同質化,模仿多、創新少,有關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創造缺乏全盤系統的計劃。學生難以對校園文化產生認同感,也不利於工匠精神入腦入心。

        三、高職院校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路徑

        

    (壹)思政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


    堅持立德樹人,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引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有機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開展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正確的職業態度。[4]


    發揮輔導員獨特優勢。可以通過定期開展主題宣講會、主題班會、專題討論會等組織宣講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工匠精神在個人成長及就業中的重要位置,喚起內在需求。要搭建載體,通過各類主題活動分層分時間節點開展工匠精神培育,利用新生入學、誠信考試、獎助學金評比、素質拓展等重要節點,加強學生素質教育,讓學生獲得分階段的感受、體驗和進步。


    發揮教師良優師德的示範影響。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要利用自己的特殊職業身份,用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要通建立健全師德教育和培訓制度,健全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行為規範和學術道德規範,通過多種渠道監督檢查師德師風,完美多主體參與的考核評價體系,強化全員育人意識。


    (二)專業教學是融入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徑


    堅持教學改革,在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實訓練習和頂崗實習等教學環節中融入工匠精神,完美專業人士培養方案,堅持職業標準,增強專業認知,對學生開展專業、專註、個性化培養。


    專業課程教學滲透工匠精神。專業課程的教學要兼顧專業和職業特點,專業教師要研究和分析本專業學生必須具有的職業素養,以就業業務為導向,在專業課程教學的目標、過程和評價等環節滲透工匠精神。在知識體系上,特別強調基礎、成熟和適用的知識,把工匠精神的培養和專業理論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創設職業問題情境加強職業道德訓練,介紹行業發展史、推進小班化教學。 


    實踐技能訓練體驗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培育要和實踐教育、技能訓練相聯絡,學生才能深切感受到它的價值。要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長、專業方向等影響因素,突出個人業務的發展,使學生在精通壹門技藝的基礎上掌握職業遷移業務。深化實訓教學,繼續推進與專業相關的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訓室創造,在日常教學中通過職業角色扮演,在細節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通過畢業設計、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兼職,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進行不斷探索、創新,為學生搭建提供更多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踐平臺。 


    現代學徒制傳遞工匠精神。要切實通過現代學徒制,組建壹支由公司高工、行業專家、專業教師融合的教學團隊,讓名師巧匠對學生進行壹對壹、手把手的指導,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任務規則下言傳身教,培養學生對職業的敬畏、對技藝的執著。要進壹步依托產教聯動、校企共贏,使學生及早適應公司、社會工作;並通過融入社會的生產實際,培養學生對新設備、新信息、新技術的敏銳度和求知欲。要充分利用優頂崗實習,結合公司和崗位的特點,加強職業精神教育,對學生實施動態考核。 


    (三)校園文化是弘揚工匠精神的有效載體


    校園文化作為壹種教育文化氛圍,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載體。要在校園文化層面融入工匠精神,通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創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職業理想,讓工匠精神真正紮根於大學校園的沃土。


    精神文化創造涵化工匠精神。要通過校訓設計活動凝練學校精神,設計“校訓”主題文化活動,深化校風創造,著力推進學校精神塑造工程。要發揮校園文化對工匠精神養成的獨特作用,推動優秀產業文化進教育、公司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組織具有工匠精神的社會有成職業人士和優秀校友專題報告、耕耘分享和工作展示,著力推進職業素質養成工程。融入區域文化特點,深化區域人文精神培育;建立文化傳播陣地,開展博雅教育,組織文化講座、論壇和展示,弘揚中國傳統工匠文化;打造書香校園,建立校內外素質教育基地,豐富具有工匠精神的素質教育特色活動。


    制度文化創造塑造工匠精神。要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入行業、公司的管理體制和規章制度,將有關的操作規範和要求張貼在顯眼位置,讓學生了解並適應公司的管理方式;在制定校規校紀、管理制度、獎懲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時,要體現 “高技能”“應用型”等職業特點。要通過現代大學制度創造,引領現代工匠精神塑造。加快推進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業務現代化,優化內部治理結構,完美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同時體現學校特色的大學章程,建立健全各類運行制度,推動科學、規範、細致、嚴謹的工匠精神培育。 


    物質文化創造傳導工匠精神。要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優秀文化成果,推進文化交流共享,講優工匠故事,傳遞文化力量。要將行業要素、職業要素融入有形的物質創造中,繼續推進以職業特點給校園景觀、道路、樓宇、文化陣地命名的工作,充分利用條幅、提示板、雕塑、文化長廊等載體,使標語引導、圖片說話、墻壁提示、掛像感召,讓師生覺自願地感受和體會工匠精神。要優化文化景觀創造,努力形成若幹突出工匠精神內涵、體現學校特色、與校園環境相協調的重點景觀,讓學生置身於校園的每壹個角落,都能切身感受以工匠精神為內核的物質文化的熏陶。[5]


    行為文化創造彰顯工匠精神。要精心培育具有學校特色、反映學校師生價值追求的優秀文化活動品牌,努力形成符合大量師生“工匠精神”養成需求、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壹的優秀文化活動體系。推進大型活動精品化、中型活動特色化、小型活動經常化,緊密結合工匠精神培育,創造和發展文體文化。推進儀式活動的形式改進與內容創新,加強對工匠“敬禮”的各類儀式文化象征意義,發揮儀式的文化育人功能,創造和發展儀式文化。


    參考文獻:

    [1]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 .湖南社會科學,2015(6):6-10.

    [2]孟源北、陳小娟.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協同培育機制構建[J].職教論壇,2016(27):16-20.

    [3]鄧成.當代職業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當代職業教育, 2014(10):91-93

    [4]劉寶民.職業教育尤須註重培育工匠精神[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07/12/content_5090385.htm

    [5]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作者介紹:王靖高(1964-),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從事黨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

          相關鏈接:http://mp.weixin.qq.com/s/Mbk5fsaMmOX0bektDvv4Yg



備案號:浙ICP備06027531號/運營許可證號: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網安備 33030402000329號      技術支持:麥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