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 《中國青年報》“後示範”時期高水平高職院校創造的思考和建議
  •   瀏覽:11230   時間:2017年03月03日
  •     ( 2017年03月03日《中國青年報》 02 版報道)

        2014年中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以來,全社會對於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筆者在調研時了解到,高職院校的管理者普遍認為,高職院校的高速發展是在“示範校”“骨幹校”創造時期。很多管理者甚至覺得,在“後示範”時期有點迷茫。部分原因可能在於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誤讀。

        國家層面提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省壹級提,到了地級市、縣級市(區)也提,甚至有個別高職院校把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作為學校發展的目標之壹。而且越往基層,就越會感到她們把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創造理解成辦學層次的提升,反映了基層對於高層次學歷教育的追求。當這個目標難以實現時,就容易感到迷茫。

        筆者認為,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在終身教育的框架下,把職業教育體系和普通教育體系融通發展,構建以討論者為中心的現代教育體系。

        壹、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

        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就業導向,是國家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基石。

        對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壹個誤讀是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計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的中、高職協調發展解讀為中、高職銜接,其中又直接關註從中職升入高職的學生比例或者高職的生源有多少來自中職這兩項相關聯的指標。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是壹種客觀存在,並且比例有越來越高的趨勢。職業教育有從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以升學為導向的趨勢。

        不可否認,在中國“學歷社會”的國情下,以升學為導向對於增加中職招生吸引力、保持普職的壹定比例有著積極作用。但是,過分強調中、高職銜接,特別是強調提高應屆中職畢業生的升學比例,違背了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基本特征。職業教育不能只站在學歷教育的角度,辦成升學教育,職業學校不能靠升格來謀發展,學生不能只靠提升學歷來謀前途。不能用普通教育標準來舉辦、組織和衡量職業教育。

        在面對“職業教育斷頭路”的問題時,必須明確,打通斷頭路不是指打通職業院校升格的斷頭路。中、高職協調發展不等於中、高職銜接,更不是中、高職“直接”升學;高職院校升級不等於升格。

        在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方面,筆者建議:

        1.加強省級統籌的力度。職業教育受地方行業、產業發展需求的影響較大,是否可以考慮由省級政府在政策許可範圍內自主設置職業教育的專業目錄,實施部目錄加省目錄(或者叫根目錄加子目錄)。

        2.將校企共贏建立在共贏的基礎上。校企共贏既要靠法律、政策,更要靠共贏。在努力推動制定校企共贏條例、明確公司責任的同時,也要強調學校對公司的服務。在校企共贏方面,普遍反映行業協會所起到的作用不夠明顯,現階段應特別重視與行業龍頭公司的共贏。

        二、堅持中等職業教育基礎性地位不動搖

        聯系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當前的主流建議是應繼續堅持大力發展,以築牢職業教育的基礎,但在實踐中有些地方出現了動搖。

        筆者在貴州畢節調研時看到,中職教育對於家庭困難學生成長成才甚至家庭脫貧有著很大的作用,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還專門從初始就業年齡闡述了中職和高職教育保持合理規模的必要性。她認為,在壹個人口大國裏,精英專業人士是可以引進的,但是其所需要的工人、農民是無法引進的,最基礎的勞動力不能靠引進。

        筆者也曾調研過黑龍江、江蘇、福建等幾個省的職業農民教育工作,看到中職教育在農村有著廣泛的需求。

        就調研情況來看,“普職比大體相當”在地方上執行的情況並不理想,筆者建議:充分贊成中職的基礎性地位,加強各地對此的認識並落實在政策上;對各地執行普職比的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為合理制定普職比充分論證。

        三、高職院校發展要有抓手

        在加大“雙壹流”創造的同時,不能忽略高職院校的投入問題。應該盡快啟動“高水平的職業學校和骨幹專業”創造。

        壹個具體建議是:引導和鼓勵高職院校根據辦學定位,將學校原有的各類平臺進行整合,探索建立“服務某個具體行業或產業的產學研綜合平臺”。承擔三個功能:壹是學校服務於行業、產業的平臺,主要解決技術應用最後壹公裏的問題;二是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平臺;三是培養創新性專業人士的平臺。引導高職院校積極融入到國家的創新體系中去。

        對此,筆者曾專門調研了數所高職院校。看到了像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依托原有行業紐帶和地方產業基礎,將學校原有的技術應用中心、工程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進行整合,探索建立針對某個具體行業或產業的產學研綜合平臺,解決技術應用最後壹公裏的問題。

        筆者始終認為,不同學校綜合平臺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所有學校都可以在國家創新鏈條中找到相對應的位置,占有壹席之地,成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中不可缺少的壹環。

        四、要將職教體系和普通教育體系融通發展

        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成長。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是讓職業教育成為壹個封閉的系統,而是放在終身教育的框架下,給每壹個人以自由選擇的空間,讓她們能夠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就業和深造之間多次選擇,打通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斷頭路”,最終形成以討論者為中心的現代教育體系。

        要樹立起“職業教育既有學歷教育也有非學歷教育”的大職業教育觀。這種大職業教育的特征是非連貫性的教育,體現為“討論-實踐-再討論-再實踐”的反復教育。在學校,體現為做中學、學中做;在職場,體現為做壹段、學壹段。在這方面,廣播電視大學具有遠程性、開放性等特點,是終身教育重要的方面軍。

        筆者建議:完美職業教育的老總體系和組織體系,處理優教育主管部門與勞動主管部門的關系,在國家層面協調職業教育的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職業培訓;引導各級廣播電視大學重心下移,為地方服務,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並重發展。

        (作者系第二屆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原校長)

         黃達人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7年03月03日 02 版)

         相關鏈接  http://zqb.cyol.com/html/2017-03/03/nw.D110000zgqnb_20170303_1-02.htm



備案號:浙ICP備06027531號/運營許可證號: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網安備 33030402000329號      技術支持:麥拓科技